2005/01/26

傳統戲曲是否可以成為台灣電影發展的另一個方向?

上星期到台北的華納威秀看了歌劇魅影,在超難坐的椅子上,度過腰酸背痛的兩個多小時,結束之後,度過一個非常簡陋的樓梯間,離開戲院,在超過時間已經是半夜一點的情形下,到101拜託警衛帶路,拿了車到烏來泡野溪溫泉,一路上我在想,除了華納在入口使用豐富美觀的景緻來吸引觀影者,但卻提供不舒服的座椅,以及離場通道的簡陋,顯見對於進場顧客與離場顧客的差別待遇外,在歌劇魅影這樣的舞台劇搬上電影螢幕,西方傳統的戲曲也可以是票房的一支常勝軍,紅磨坊與歌劇魅影在奇幻華麗的視聽效果下,一樣吸引消費者從口袋拿出錢。

台灣曾經有霹靂布袋戲登上電影大螢幕,而以歌仔戲或是京戲的部分角色的刻劃,以人文觀點切入的戲曲也是有。傳統的野台戲因應環境的需要,在舞臺上產生變化很多布景的方式,以及演員誇張的表情肢體與特殊的表演聲調,還有鮮艷華麗的表演服飾,不過要將這些東西呈現在電影上,始終沒有很出色的表現。

我想到曾經紅極一時的梁山伯與祝英台,以紅梅調的表演方式,當年也造成萬人空巷,所以台灣並不是沒有成功的案例。過去屬於庶民文化的歌仔戲,從早期廟會的興盛一時,到電影播放的產生而沒落,又由明華園將其精緻化之後登上國家劇院與出國表演,在慢慢的發展過程中,環境的改變與市場的需要,左右了傳統戲曲的生存方式,只是,有人會因應改變而改變,有很大的一部份,卻無法適應環境而消失了..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