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/05/15

「知面」與「刺點」

有人寫信問我關於羅蘭‧巴特的《明室.攝影扎記》一書中,關於「知面」與「刺點」的解釋,突然想起大學念攝影,也花了很多時間在讀這本書,現在手上沒有這本書,不過這本書的影響,後來我的碩士論文,也採用很多符號學的觀點,對於巴特的一些想法,也做過一些研究。

我就嘗試利用比較簡單的例子,來說明一下我對於巴特所提到的「知面」與「刺點」的看法。



「知面」或許可以解釋成關於知識的層面,對於上面這張照片來說,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小孩子,我可以知道他跨在一個小鼓上面,我可以知道他的頭是傾斜的,我可以知道他上半身沒有穿衣服,當然知面不只是單純的告知性動作,以這張照片所反映的環境,我可以這樣來解讀:前面的小孩子跟後面像一群觀光客的人物,這可能是某種表演的角落,而這個表演是跟鼓有關係,從小孩子的輪廓、背景的雕像、在鼓旁邊的紋飾上,推論出是可能是跟原住民的表演有關。

知面是從文化切入,在跟我相同文化背景的人,都可能有這樣知識,解讀出以上的訊息,甚至對於某些細節更有研究的人,可以讀出更多資訊。例如某些對於鼓有研究的專家,可能從鼓的造型,就可以講出關於鼓的一堆歷史、造型、材料與功用,有人是人類學的專家,就可能從這個小孩的臉形與服飾,說出一堆關於民族誌的東西,也有人對於背景特別有興趣,在他的文化與教育背景下,就可能讀出更多不同的資訊。

不過就一般被刻意生產的照片來說,照片內的資訊是一種功能,在拍照的同時,我們就在想如何引導觀眾去觀看照片,商業照片就不用說了,一定負擔某種消費價值解讀的作用,就算我們一般的家庭照片,例如生日聚會,我們會大大的笑,並擺出YA的姿勢,就是在利用照片,告訴觀看照片的人:「你看,我們是多麼的歡樂」。我們對於大笑,舉手擺出YA的動作,都是一般社會大眾可以理解的一般性的知識。

而這張照片的「刺點」,對我來說,可能就是後面某位觀光客的背包,搞不好我有跟他一樣的背包,所以我就特別的注意,若這個背包對我有特別意義,就可能造成我情緒上很大的波動(例如那是女朋友送我的定情之物,結果後來分手了,那當然對我意義深重,不過這不會是攝影者所可能預期的),而其他部分,可能這是一張拍的很棒的這照片,構圖很棒,人物也很有趣,但對這張照片可能僅止於禮貌性的尊敬,沒有那個背包來的吸印我的注意,所以「對我來說」,哪個背包就是這張照片的「刺點」。有可能對其他人來說,刺點可能會是小孩後面那個鼓的紋飾,有時候不一定是當下想的起來,可能在某個點,才突然想起你有一件內褲的紋路跟那個紋飾很像,所以你才會特別的注意它,因為你已經將情緒加入這原本就有的細節上了,而能夠引發「刺點」,不必然是攝影者的刻意安排,有時候它就是出現在那邊,而觀者就會因為這個刺點被自然的佔據視線。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感謝您的分享
對於一個不懂知面與刺點的大學生來說非常有代入感
雖然是幾年前的文章還是忍不住想回覆一下
哈哈:D

Unknown 提到...

同上,謝謝博主淺白的說明讓我了解這兩個觀念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