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05/21

開創、成長、前進

寫於設計師協會第一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會員手冊之序

從協會成立至今,已邁入第三個年頭,作為一個純民間組織,並沒有穩定的資源,但兩年多來,在會員們的支持,以及各項活動參與的義工團隊的大力幫助下,在活動的表現令社會耳目一新,光是去年就辦了四十多場的設計講座,也主辦了全國性的競賽、展覽、國際研習營,更將台灣設計師帶進世貿展覽館,擔任推動台灣的設計產業前進的動力,努力的將設計師價值向上提升。

具有開創性格的設計師協會,不僅在成立的過程與眾不同,也不斷的創造新的觀點,多樣的活動構思也從差異的思惟切入。協會以一個初生之犢,清楚的定位自身為提升設計師價值的一個平台,同時擔負與產業對話,與全面提升全民美學的角度出發,擬定短、中、長期的發展策略。初期的策略係不斷策辦具有特色的活動,讓社會認識到我們的熱情活力,很高興這兩年在業內認知已經有效達成,我們也從今年四月開始,南北兩地都有正式的辦事處可供行政工作與會員服務,而後的工作就在於更積極的跟國際接軌,提升設計師價值,讓台灣設計也可以成為被國際認同的一個角色。我們將在穩健的成長基礎上,持續往我們的理想目標邁進。


(圖一:設計師協會的角色與任務)


(圖二:設計師協會階段性工作)

在討論到台灣設計產業的機會時,協會總幹事陳秉良先生也提出:目前是台灣設計師最好與最壞的年代,好的是主流社會與產業開始認知到設計的重要性,連媒體這兩年也開始對設計與文化創意產業寄予厚望,大家開始了解到設計不只是美學,更是一種生意。隨著網際網路帶來的快速交流,大中華市場需求概念的擴張,台灣設計師的機會不只在台灣,也在大中華地區,甚至隨著全球中國熱概念而具跨越太平洋的體質。從事創意工作的設計師們也開始有了選擇,不僅是輸出式的設計服務,也開始知道為自己的設計創造焦點,創造designer+artist的價值優勢。壞的是,台灣設計師的競爭者也在全球,分佈在全球的資訊、人脈、資源雖多而開放,但因台灣本身設計市場資訊、規格和標準混亂,造成台灣設計師對外群像輪廓不清,族群專業無法建立...也考驗台灣設計師設計之外的與國際競爭接軌能耐。台灣設計師極需有力在地平台建立標準、媒介專業、整合資源、接軌國際視野。

因此我們會在後續有更大能量的醞釀累積,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,我們在清楚的定位下,逐步的推動相關計畫,設計師協會應該為台灣設計界建立一個公正公開的平台,弭平業主【we need design, but we don't need designers!】的怪想法 ,讓台灣設計師【good designer brings up good design!】的專業群像輪廓能被建立起來。這些都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,尤其是身為產業核心的設計師們的共識累積,一同開創新機,穩定成長,大步向前邁進!

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 理事長 尹立

沒有留言: